悠悠汴河水,濃濃水墨香。開封自古就是書法名城,從古至今,從這里走出了無數書法名家,他們用恬淡靜怡的墨寶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墨香,以碑刻的形式,讓這墨香在古城開封一飄就是千年之久。
而李公濤先生,生前于三十二年前建立中國翰園的初衷,也是源于開封這種自古就彌漫著墨香之氣,源于他自幼就對書法所懷有的特殊情感:“我從小就充滿了對書法藝術的向往,因為那里是一片凈土,是我膜拜的圣潔的天堂。”
所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封日報》開展重建歷史名城、發展旅游事業的討論的時候,李公濤心中埋藏多年的夢想也被重新點燃,萌生出一種想法:把當今政界要人、書法名家的優秀的書法筆跡收集起來,刻成石碑,立于園中,既彌補了自己的缺憾,又能把現代書法精粹流傳后世,也為歷史名城增輝添景。
他做到了。這座屹立于龍亭湖畔占地120畝,由一嶺、二潭、三山、三臺、三湖、三灣、三島、三泉、五溪、九瀑、十峰、十二橋、十二亭組成,包括園林、碑廊兩大景觀的翰園碑林,就是他三十年夢想和三十年風雨征程的見證。
他用“只許投入,不許索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無償交給國家為止”的家訓,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最大的民辦碑林”。他用“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子孫孫不能從碑林牟取一分錢利益”的家訓,感染了社會各界的每一個人,也成了人們眼中“當代文化愚公”。
在建設的過程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書法函授大學等書法組織和廣大書法家也為翰園碑林提供了大量的優秀書法作品,使翰園碑林的碑刻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充滿了風雅氣韻、藝術之美。
李公濤先生走了一年,他的聲息離我們漸行漸遠,但是他用盡畢生心血建起的中國翰園碑林卻巋然不動,他一生奉獻社會的不止是座園林,更是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我們看著翰園碑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沉痛緬懷著。
- 格力電器跨界收購案為什么未能說服中小股東? 2017-01-09 15:52:23
- 專家呼吁加快能源價格體系改革 擴大天然氣消費 2017-01-06 17:16:28
- 政策大力支持 光熱發電產業亟須突破三道坎 2017-01-06 17:16:27
- 因地制宜推進“光伏+”工程 分布式光伏迎發展春天 2017-01-06 17:16:26